关于描写重阳的诗句_描写重阳节的古诗有什么
关于描写重阳的诗句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韩琦《九日水阁》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 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杜甫《九日寄岑参》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重阳节古诗介绍
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古代文人于此时此景,每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表现的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见艺术功力。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重阳节古诗鉴赏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