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吃什么的习俗

黄历吧

请输入关键词:

七夕节

七夕节吃什么的习俗

古时“七夕”的饮食习俗

唐代时,副食菜肴比起主食更讲究造型的优美。菜肴的造型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食物原料的自然形状造型,二是将食物原料根据需要加工成块、片、条、丝、丁、粒、末等一般形状与花式形状,并以此为单位再组成菜肴整体,三是通过对食物原料进行雕刻造型。第三种造型方法在唐代还不太普遍,人们一般只在“七夕节”才一露身手。

到了宋代,“七夕节”则成了人们展示自己雕刻才华的时机,据孟元老:《东京2011七夕养生:古时“七夕”的饮食习俗梦华录》卷8《七夕》载:“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眉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花瓜”是宋代新出现的“七夕”节食,王仁兴先生认为:“今日冬瓜盅、西瓜盅和瓜灯等名菜,皆可于此找到渊源。”

“笑庸儿”即花色面果,“花样奇巧百端”说明品种繁多精巧,以精巧的面果作为“乞巧节”的食品,正含有乞巧之意。南宋时,“笑膺儿”等果食依旧流行。后来,逐渐演变为茶食店的品种了。

不仅如此,宋朝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代“七夕”的节食,除巧果外,还有祈饼、明星酒和同心脍,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罢。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山东曹县、平原等地吃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山东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

七夕节吃什么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5、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6、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喜欢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8、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黄历日历万年历
中国老黄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