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农历日期
七夕节的农历日期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 “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闽南七夕风俗
挂七娘神灯
泉俗还有悬挂“七娘妈灯”的习俗,这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刚结婚的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撒花撒粉
在市区街头,记者还看到了纪念七夕用的花粉,传言小儿抹了不会生痱子。
熟知泉州民俗掌故的刘浩然先生介绍,据说过去,泉州的妇女们会在一大早,把准备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丝线扎捆,然后扔上屋顶。这一举动是为何呢?原来,是要让喜鹊衔去给七仙女梳妆打扮。另外,还要用红纸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赏喜鹊传递花粉和晚上搭桥之劳。
姑娘乞巧
糖粿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7盘,点7支香,用7根针、7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不过,目前在泉州地区这种风俗已经少见。
吃糖粿(类似汤圆)
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扁圆形,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压,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等,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撒上一层花生仁,装在白瓷碗里。糖粿中间凹的那个小孔,就像少女脸上的酒窝,意在祝愿牛郎织女相会时笑容满面。
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的更好。
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这种风俗是因为把织女当成在天上管针线活的神,随着在中国汉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风俗而起源的。这种风俗到了唐代传播给周边的民族。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到了朝鲜王朝在宫廷里摆宴会,给儒生们实行节日制的科举。
韩国的七夕风俗跟中国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个家庭都摆着麦煎饼和今年第一次收获的水果,女人们在酱缸台上摆着井华水祈求家人长寿,祈求家庭平安无事。而且,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热天气逐渐消失的时期,也是农家繁忙的农活结束后等秋收的时期,少许过着清闲的时间。所以过了阴雨季节后的这时候,农家有着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这名叫晒书曝衣,所以,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满了拿出来晒的衣服和各种书籍。
在《东国岁时记》上记载着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来晒的衣服和书的数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在多样化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中,今日的七夕风俗只是演变成用牵牛(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给充满童心的世界增添一个梦想而已。现在的韩国年轻人对传统七夕关注的也并不多,他们只会借着这一天的机会在一起约会、吃饭、互送礼物。